問:觀照與觀想有何差異?什麼時候用觀照的方法?什麼時候用觀想的方法?
兩者的作用有差別嗎?
師父:觀照是禪宗的用詞,觀想是真言宗跟華嚴宗的用詞。觀照就是注意到我們的主體,不是注意到對象,照是照回來這個真心,不是說有一個對象。我年輕剛跟宣化上人學習的時候,第一個法門,他教我止觀,止觀辯證法,他說:你了解一下,什麼叫止、什麼叫觀,這是第一個事情他告訴我要學。
那時候我有另外一個法師,是我的啟蒙老師,是教什麼叫止 什麼觀,第一個要了解這個哲學,所以從1982年的時候開始,我就進來了解這個止觀的法門,從那時起,關於六妙法門,如何呼吸的方法,我非常有興趣。不過第一次禪七十個禮拜長期的打坐,那時候我沒有這個功夫,因為我剛剛出家、剛剛受戒,沒有辦法了解跟運用止觀的修法,所以我就練腿,在十個禮拜就練腿而已,然後坐定一點點。
等到兩三年後,我從了解止觀,然後老和尚說:現在一定要觀念佛是誰,就是要觀照,以這句話,這叫話頭,實在不是看個話頭,實在是整個心觀照這個真心,就是沒起念頭的之前,是照這個沒起念頭這個境界,所以叫照, 所以返照回來自己的真心,有個主體然後有個對象,對象就是這個話頭,一個題目,打坐的題目,但是不是看這個題目,也返回來看自己沒產生這個念頭,那個心那時候沒有產生念頭,所以叫觀照。所以我剛開始沒有辦法了解,後來因為了解那個止觀的道理,就很容易抓到這個重點了—觀照,因為止就是把身心專注在一個對象,觀就是返回來看我們的主體,所以以止觀的哲學來了解「觀照」的意義,就變成很容易投入,那個階段我經常學觀照,就是返觀我的真心,返觀我沒起念頭之前那個地方,所以這個觀照有一個很好的作用,令自己坐沒有感覺到腳痛,、沒有身體、沒有其他身體外邊的,因為會很忙返觀回來自己的真心,自己的大我。
觀想是不一樣,觀想是心描寫出來種子字,如觀A字,這個人坐這邊觀這個A,就是想出來這個字(A)或想出來CA(寶劍),或想出來BA(日精摩尼),有時候想出來STA(軍持),都是要想出來這個字,然後慢慢種子字本身它會放光,所以這個想,是一個方便法,屬於想陰而已,但是它啟動這個種子字的光明放出,光明放出的時候,融入我們整個心識所觀,它融化了,我們就從這個無明、五陰,馬上跳到光明的境界。所以如果你觀到這個種子放光的時候,你不會看到你的身體、不會看到一切,你就是光明無量、你就是真心。你就是真心的時候,沒有主體也沒有對象,主體客體都消融在光明裡邊,這個方法是華嚴所修的方法。
所以不能用觀照在華嚴宗或真言宗來修,因為觀照是你什麼對象都不能用,只能返觀你的真心,但是修華嚴宗或真言宗你一定有個對象,這個對象是你開始用你的思想、用個念頭來產生這種形象,如我們現在想出來這個種子字,想一想而已,然後念念咒(念咒是觀想之中的一個幫助的法門),令我們身心合一,專注到這個種子字,專注一陣子了,碰!本身真正種子的光明就會放出,一放出了,自己不是在觀想那邊,自己就是無量光明,這個叫方便法,修華嚴、修真言宗都是以方便法來成就,不是以自力,而是以他力以佛菩薩的能力、以法的能力來去成就,這叫方便法門,它不是真正的靠自己的能力,觀想跟觀照是不一樣的。
問題:以我的理解,五蘊是入世間五種層面的結。而五陰是出世間修行,真心光明下五種層次的陰影。記得長法師說過華嚴法門是依他力、以觀種子字、念持手眼-佛力所顯現的清淨光明,從五蘊來破除妄想執著和禪門的自力-參話頭從五陰下手,有同工異曲之妙。任何修行以楞嚴次第為基礎。華嚴與禪門最大不同是華嚴法門要更多入世來達到無我。這樣對嗎?
師父:杯子裡邊是出俗,往上一直不停發展這個方向叫出俗;杯子的面是入世。出俗、入世是一個方便,我們應該是這麼想法,你才知道華嚴。
箭頭往上代表出俗的方向是發展般若智慧、三昧的方向;紅色的面是發展橫的方向,代表入世的方向是發展慈悲喜捨的方向,入世的面越來越大;有一個方面是把一切結合起來的,結合縱和橫的方向叫出俗入世,也是叫方便、智慧方便、方便的智慧,都可以。
所以如果你認為好像聽到華嚴法門要更多的入世來達到無我,這是不正確的觀點。因為你只能在出俗的時候,你才能說我們經過這三層:第一層面叫為我的心識層面,第二個為他的心識層面,第三個叫無我。這個是要出俗要達到真心,這是提升的方向,出俗可以以這個無我,但是華嚴不是這個觀點,華嚴説這是出俗而已。
如果說是你要達到佛的話,你要有出俗入世的觀點,這出俗入世的觀點也不是達到無我,應該說:我們最高的境界是達到光明網的境界,這光明網是結合佛、菩薩的光明,這是最高的境界了。
達到為他的也是光明網,但這是跟眾生的,有時候我們叫因緣網。如何達到大悲網?所以發展光明網、自性光明發展的是另外一個方向,不是我們只能成就為他和無我的境界而已。我們經常想我要修達到無我,但是華嚴不是這麼小小的觀點,華嚴認為無我是最小的境界,達到開悟也是很小的境界。
華嚴講如何從出俗達到三昧,發展我們的智慧,這個地方我們叫離世間,它不是在五陰的境界,這離世間的境界完全是三昧的境界。入世的境界是入法界的境界,入法界的境界是三昧所表現出來的境界,是光明網,所以這個非常特別。
所以如果說達到無我,是在出俗的一個階段,無我沒有很高;無我在入世也是有一個地方,我們沒有說修無我,我們是說有我、無我都是一個以我相來評論而已。華嚴是要把你的本來面目、把你的自性光明展現,你在打坐的時候它叫三昧。
在三昧中,我們有另外的超越色受想行識的境界,超越地水火風的境界,那個境界叫法界,所以目標沒有說是達到無我,華嚴沒有說是達到無我,他根本是看無我是一個過程中一個小小一點而已,所以最後善財童子是入法界,他進去樓閣就入法界,他沒有說是我達到無我。無我不過是你評論你個人自己的修煉而已,無我不是華嚴最高的境界。
出俗入世方便,多數我們的評論是在出俗,説我要達到無我的境界這是正確的。但是你要打開眼睛,是不是還在為我的境界或者為他的境界,所以這個無我,還不是一個正確的標的來定論華嚴修持的方法。這邊有一點難,不過我希望是提問的人可以了解跟接受我的解答,因為華嚴的境界不是在打坐無我的境界,也不是說入世破除妄想、執著等。
師父:不是!這是錯誤的觀點!華嚴法門不是要多的入世來達到無我,不是!華嚴法門是要展現三昧,本來具有的三昧自性光明來證入法界的光明網的境界,所以無我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個步驟。
同時在破妄的時候,你才能有這個我、無我;在顯真的時候,把這個真理把這個真心展現的話,沒說是你要有我、無我,這完全因為你本來無一物,所以你沒有需要説是我要達到無我。這個我、無我,你放那邊?你把習氣毛病改掉,是正確的,但是,重要的問題是你的光明展現。光明展現超越五重妄想(五陰)的話,你就進入三昧的境界,就是超越地水火風空、超越色受想行識,這個三昧,也不是最高的境界,就好像你打坐到空了,入世你要給予、你要開闊。
你打坐,達到空性達到空了,這個方面我們叫出俗。在入世方面,你一定要表現出來開濶、給予,這個表現出來才是出俗和入世兩個在配合。在出俗要達到空性,也是無我的境界,當然你所表現出來的,一定也是經常開闊經常給予,但是沒有說明到離世間、入法界的境界。
離世間,進去三昧,三昧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,因為有好多種三昧:華嚴三昧、海印三昧、方網三昧……,這些三昧他也有一個相應。出俗的空性與入世的開闊給予相應,離世間的三昧與入法界的光明網相應。
光明網是什麼?華嚴經這麼說,他從這個身入定,他從另外一個身出定;他從耳朵入定,他從另外一個人的舌頭出定,你沒有辦法想他是什麼,這個叫光明網。因為在我們這個五大的世界沒有一個東西能阻礙他,他是完全自在無礙,他是只能用十玄門來表達這個法界,形容法界是什麼。
如果你入三昧了,你把手打開,突然間光明出現,這光明中有很多花,這些花會到一些人,來令那個人消除掉他的業障。你說這個我沒有看到,你沒有看到哪一個人入這個三昧。但是如果你真正入三昧,這是三昧所表現,這是光明網,這個我們叫遊戲三昧就是這個意思。問題是你現在沒有看到入三昧的人。為什麼你沒有知道、沒有看到、沒有找到入三昧的人?因為我們的目標,打坐還是以無我的方向,沒有以三昧、光明網的方向。
禪宗是要達到無我,但是沒有說明禪宗是要達到上面華嚴的境界。所以我認為最大的誤會是,以為華嚴好像是多入世一點,達到無我就是華嚴,華嚴不是這個道理。我希望提問的人能了解一點點這個地方,因為這是很難了解、很容易誤會的地方。